讲话与部署

    吕建:探索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0-02-27 点击次数: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给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提供了资料和数据来源,也打开了一条对外传播学术成果的通道,对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SCI论文从科研成果的一个表征手段,逐步演变成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核心指标,并脱离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和科技成果的内涵属性,使得科研工作者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的不良风气,反而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推动建立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南京大学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SCI至上”与“五唯”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单采取“降唯”或用“新唯”替代“旧唯”方式改变“SCI至上”和破“五唯”通常只能治标,难以治本,需要在新时代新阶段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探索治本之道。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内涵立的视角思考指标破的方法,从全局立的视角思考局部破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思考破到立的过渡,从正本清源的视角回归内涵与度量关系,从统一多元的视角推动院系学科科技本原的回归。我们的实施途径是,用“一个明确”“四个转变”“三个还原”“三线叠加”的“立”来推动南京大学“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从而探索与实践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所谓“一个明确”就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努力破解“人类何去何从”“民族振兴之梦如何实现”的时代之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大学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本原问题,以适应、支撑与引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为核心,重新思考大学的定位、内涵、精神、文化、结构、功能等;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支撑和引领大学的范式转变(Paradigmshift),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成就新时代的新一流。

    所谓“四个转变”,就是按照“一个明确”的要求,以“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为价值导向,用“人才培养新体系、科学研究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学科建设新生态、开放办学新格局、治理体系新抓手、基础支撑新拓展、师生感受新提升”为表征的大学发展新范式来引领四个转变:“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做事方式”;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空气,优化学术生态。

    所谓“三个还原”,就是以“一个明确”为主线,以大学发展新范式为指导,以“四个转变”为抓手,还原相关指标,如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所关联事物,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等的本质内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在还原过程中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等,使各种指标回到其在各种事物场景中度量方式的辅助手段的位置。

    所谓“三线叠加”,就是将度量方式的视角从只强调结果到强调结果与强调过程相结合,对评价要素转变为“卓越引领、转型提升、指标绩效”三线叠加,进而提出评价的新要素,如模式、机制、方法、效率、绩效、层次等,及其科学的组合方式,以此作为传统评价方式的替代路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