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首页 / 社科动态 / 正文

    安同良教授等撰文探析“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

    发布时间:2020-07-09 点击次数: 作者:商学院 来源:商学院

    日前,CSSCI一流期刊《经济研究》刊发了我校商学院安同良教授与南京财经大学杨晨老师合作完成的论文《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不可逆转地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国(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互联网的爆发式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经济主体在追逐不均分布的信息资源过程中,可能形成非均衡的经济地理格局。那么,互联网是否强化了以集聚为表征的空间经济活动不平衡,成为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新根源?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的集聚特征发现,2011年开始中国整体及服务业集聚程度呈下降趋势,制造业集聚程度也于2012年开始下降,但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集聚程度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加深了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空间上的不均衡,却似乎逆转了中国企业的进一步聚集。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宏观事实引申出本文的理论推测:互联网可能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然而其内在机理却不甚明朗。

    新经济地理理论指出,当区际“冰山”运输成本低于区内拥挤成本时,会呈现分散的空间均衡。中国有可能发生了“冰山”运输成本降低与拥挤成本上升同时出现的情形,互联网与房价共同塑造出分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

    当然,经济地理格局是否被重塑取决于“接入鸿沟”是否被填平、网络外部性得到发挥,区内拥挤成本是否过高、企业被迫迁移,国内市场容量是否足够、企业迁移存在空间等诸多条件。因此,挖掘中国分散化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助于拓宽微观经济理论的适用边界,更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与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可能的贡献是:(1)秉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的理念,紧扣中国幅员辽阔、市场规模庞大的经济特征,考虑“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互联网“接入鸿沟”及房价快速上涨的双重背景,探究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理。(2)新经济地理理论重视数值模拟,较少关注企业选址的内在机制。本文深入到宏观效应背后的微观机制,通过修改消费者预算约束、生产者利润函数及异质化“冰山”运输成本,探讨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机制”。(3)构建“微观机制-宏观效应”的实证分析框架,使结论互为验证。基于全域视角衡量互联网状况,使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虑企业区位选择的时空相关性,纳入房价距离矩阵模拟分散力,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验证其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

    本文将互联网这一能大幅降低“冰山”运输成本的关键因素纳入模型,并以快速上涨的房价表征拥挤成本的分散力,聚焦集聚特征背后的微观机制,分析互联网塑造经济地理的内在机理。得出如下命题:1:互联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冰山”运输成本提高生产者利润,增加消费者收入吸纳劳动力,吸引企业进驻,形成引力机制。2:互联网通过降低企业迁移成本(引力机制)及缓解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效应),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向低房价地区流动,形成分散力的放大机制。3:在互联网引力机制及其对分散力放大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更多的企业从高房价(高集聚度)地区向低房价(低集聚度)地区流动,经济地理格局被重新塑造。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互联网深刻影响消费者、生产者行为,产生对企业的吸引力,形成引力机制。网络经济时代,地理空间约束弱化,企业选址自由度增强,经济地理格局有可能重塑。(2)房价是分散企业的力量,互联网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传递低房价地区的信号,降低高房价地区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向低房价地区流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由此形成。(3)互联网的作用与接入成本负相关,与用户规模正相关,其“正反馈”效应叠加在互联网对分散力的放大机制上,强化了重塑机制。不过,接入成本会削弱互联网的作用,部分地区有可能陷入互联网发展区际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区域差距反而被扩大。

    现实中,多数企业会陷入集聚经济与拥挤成本“鱼和熊掌”的僵局,引发效率损失。分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表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未强化经济活动的空间不平衡,还可能破解了房价上涨引发的企业选址困境。非均衡的空间经济活动会扩大地区差距,而包括居民收入差距在内的系列地区差距的扩大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所以,互联网为中国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

    互联网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不仅表明中国互联网的成长有效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时空约束,使得企业与劳动力选址更加自由;同时,中国互联网产业自身的规模化、正反馈发展效应更是中国大国市场优势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飞速跃迁,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冰山”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获得,正走出一条依托互联网由地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型的跨越式发展路径。

    安同良教授等在文中提出如下建议:(1)互联网为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可以此为契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当引导经济向中西部地区合理集聚。(2)互联网为欠发达地区引进企业、发展经济提供了新机会。但吸引企业仅是第一步,地方政府应完善区内公共服务,构筑企业产业配套、协作创新的生态区位,实现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3)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原则,以互联网经济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与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