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发表了《“社会学想象力”的重思与拓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自觉》一文。文章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亟需化解“身土张力”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研究问题被理论议题所悬置、本土经验被西方话语所遮蔽、历史脉络被学科边界所割裂。这一知识体系与时空系统之间的张力在全球社会学演进中具有普遍性,突破困局需要对社会学想象力进行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所倡导的社会学想象力,强调以文化自觉推动“知识相变”,整合问题、本土、历史、方法与价值意识,倡导以问题导向突破议题框架、以标识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以文明根脉重塑学术思维、以数据田野生成复合理论、以实践需求锚定研究路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方法论自觉。

中国社会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虽已形成基本框架,但仍面临理论与本土实践脱节的“身土张力”。这种张力源于三方面困境:第一,问题被议题悬置。中国式现代化催生的巨型城市群、超规模人口流动等独特现象仍需依附西方概念体系获取国际关注,导致原创理论碎片化,量化研究过度聚焦微观机制而忽视宏观社会变迁的整体阐释。第二,本土被域外遮蔽。当前中国社会学在文化主体性觉醒过程中,虽已提炼出一批具有脱域潜力的概念,但仍有传统文化概念的现代转化不足、区域国别研究的全球视野局限、与西方经典理论对话的批判性薄弱等不足。第三,历史被边界断裂。西方社会学界将学科起源限于工业革命后,致使非西方思想家的贡献被忽视。中国学者虽论证了荀子“群学”与西方社会学的相通性,但当代研究仍存在历史资源运用不足、量化分析范式陈旧及理论提炼创新乏力等问题。
为化解这些风险,需要重思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对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批判,揭示了问题意识、本土意识和历史意识三重危机。他主张将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历史进程联结,这种批判精神与中国当前面临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困境存在深层呼应。但中国社会学想象力的重构需突破米尔斯的人文主义框架,发展新方法论:既要继承对问题、本土与历史的三维敏感,更要强化社会实践性与文化主体性。社会实践性方面,应融合个体思辨与大数据分析,通过“知识相变”将海量社会信息转化为系统性理论;文化主体性方面,需建立“时间的自觉”与“空间的自觉”,在五千年文明连续性和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中重塑理论根基。真正的社会学想象力应当既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也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在个体困扰与文明演进的双向互动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学术叙事。
当代中国社会学想象力的拓展需要构建五大思维进路:以问题观照打破议题设置,形成“以中国为观照”的想象力;以标识性概念重构知识版图,形成“以中国为方法”的想象力;以历史视野再造大国思维,形成“以中国史为根脉”的想象力;以数据田野催生复杂理论,形成“以中国范式为旨趣”的想象力;以实践导向组织探索方向,形成“以中国之治为驱动”的想象力。这五维路径共同指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特色,将个体困扰与社会变革相联结;又要激活文明连续性的时空势能,将历史智慧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更需在全球学术博弈中,通过原创理论生产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当代社会学想象力应兼具问题穿透力与文明解释力,既能在微观层面捕捉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张力,又能在宏观维度提炼中华文明对现代性困境的破解方案,最终形成具有文明对话能力的中国学术叙事。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学科独立,更是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知识自主性、文化主体性与全球影响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