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谭铁牛: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突破哪些重点领域?

    发布时间:2025-03-07 点击次数: 作者:王瑶 王弘扬 责编:杨一凡 王欣雨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图片

    3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中国教育报记者单艺伟摄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突破哪些重点领域?

    【核心观点】

    “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自主性’和‘高质量’,‘自强’是理念和方法,‘卓越’是目的和目标”

    “应当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作为主攻方向,放在突出位置”

    “人才培养要强化‘三个适配’:适配国家需求、适配时代特点、适配学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3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接受《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采访,深入探讨“如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话题。

    如何理解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记 者:在您看来,《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有哪些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谭铁牛:《纲要》首次以“自强卓越”锚定高等教育发展航向,对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认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自强”强调扎根中国大地,保持中国特色,为中国的事业服务;“卓越”强调卓尔不群、不断超越,达到世界一流,实现战略性引领。“自强”是理念和方法,“卓越”是目的和目标。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目标的提出,是立足“两个大局”审视和谋划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党中央的深谋远虑。高等教育体系的“自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卓越”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现实需求。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需要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撑。

    记 者:您如何理解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谭铁牛:一是强调自主性。所谓自强,就是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此来突破依附性发展路径,构建自主性、创新性的高等教育生态。比如,要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强调高校在关键领域要摆脱对国外技术体系的依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学科体系的独立构建,推动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原创性突破,减少“卡脖子”领域的学术短板;要实现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引领,扎根中国实践,产出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中国方法,强化中国话语,避免简单照搬西方教育理论与教育模式。

    二是强调高质量。所谓卓越,就是要追求极致、勇攀高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比如,要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和国际顶尖高校,提升科研产出、师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球竞争力;要强调差异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优势学科,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形成动态优化机制,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集中资源支持“高精尖”领域。

    总体而言,“自强卓越”不仅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更要通过教育体系的重塑,更好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创新动能,通过高等教育的“内功修炼”,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记 者: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哪些重要目标?

    谭铁牛:首先是突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要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紧密联动,成为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孵化器和关键领域创新的策源地,深度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成效。要有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培养“通识+专精”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是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显著提升。更好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形成全球人才“双向流动”格局,吸引更多海外顶尖人才来华。同时,在国际教育舞台上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最后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个单元更加关联有序、良性互动。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个单元,实现总体最优。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需应对多重挑战

    记 者:面向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我们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谭铁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0年时间,对照《纲要》提出的系列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例如,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高校学科建设能力、学科发展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排名、学术影响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顶尖高校仍有差距。此外,高校的管理机制,特别是评价机制还需要改革和完善,等等。这些都是未来10年我们急需改进的地方,所以说时间很紧、任务很重。

    记 者:在您看来,在破解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应对哪些内外部挑战?

    谭铁牛:无论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育强国建设,我们都必须始终自觉放到“两个大局”中去审视和把握。“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必然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也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就挑战而言,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束缚。当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学术评价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在人才评价方面过于偏重成果导向,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评价体系。

    二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局势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面临挑战。

    三是区域、学科发展不均衡,分类发展不充分,在整体综合实力提升上面临挑战。高等教育布局上,东部与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学科发展上,理工农医类学科受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相对较多,部分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滞后,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挑战。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可能影响高校生源。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对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开展终身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主攻方向

    记 者: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我们需要在哪些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谭铁牛:要完善适配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等教育机制。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标准体系和动态评价监测体系。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

    要牢牢掌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动权、主导权,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学与学习从“知识占有”向“知识创新”的范式转变。探索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等。

    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供需匹配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要开放互鉴,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我们的在校大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在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国家可能已经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那时候,他们正值50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培养他们引领世界的国际眼光和能力本领,也是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让我们的优质教育思想走向世界,同时想方设法用好国外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记 者:在您刚才提到的重点领域突破过程中,应该瞄准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谭铁牛:在实践中,应当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作为主攻方向,放在突出位置。我认为,人才培养要强化“三个适配”:一是适配国家需求,确保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国家所需要的,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二是适配时代特点,确保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当前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我们要让学生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三是适配学生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出彩、成才、立业,都能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一份力量。

    我一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让学生个性化成长。近年来,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需求,调整优化生源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持续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协同,努力实现“个个出彩、人人成才”。

    记 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谭铁牛:前段时间,DeepSeek火爆全球,彰显了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人工智能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全方位的,人工智能不是“万能”,还有很多“不能”,但在人工智能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智能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不主动了解和拥抱人工智能,是“万万不能”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推动着教育模式的革新,推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人工智能也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生态带来挑战与冲击。

    一是对我们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要求。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及人机协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

    二是要求高校教师加速适应新角色。人工智能的介入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和“价值引导者”。可以预见,教师能否适应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教学模式将是未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是对高校课程体系革新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催生出一大批“AI+”的新兴学科,这也导致了现有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工智能驱动的跨学科趋势,需要高校突破传统学科划分,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课程体系。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教、学、考、评、管”各方面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一些技术性难题。例如,我们怎么判断学生的作业是自己做的,还是人工智能完成的?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学生社交能力退化、独立思考减弱,使其思维深度和原创力逐渐退化,迫切需要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性应用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规范引导。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让其更好地赋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增添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