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南京大学于7月3日下午举行科研学术规划培训大会。本次大会以“立足前沿,服务国家,勇担时代科技创新使命”为主题,旨在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着力探讨如何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在前沿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科技部原副部长张雨东,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出席会议。

谈哲敏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大学的科研征程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理工医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直接关系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也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学建设。本次培训致力于以规划为钥,打开“三重境界”:明方向、聚合力、铸忠魂。谈哲敏进一步提出三点期望:一要立“顶天”之志,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让“南大智慧”成为全球科学版图的“坐标点”;二要怀“立地”之念,紧扣国家战略所需、区域发展所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南大成果”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源”;三要聚“开放”之力,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理工医深度交叉,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新增长点,让“南大生态”成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谈哲敏强调,希望参加培训的科研人员能以更系统的思维、更开阔的视野,为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注入新的动能,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雨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房建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分别作培训报告。张雨东强调要以科学思维支撑科研战略方向。他表示,基于一流的价值观,才能产出一流的科研战略,才会催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欧阳钟灿深入探讨了科研诚信与治学之道。他强调科研人员要把科学前沿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房建成指出,人民生命健康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需创新医学技术及装备。他介绍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功能信息成像技术及医学应用探索的相关成果。刘陈立分析了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方向和未来产业趋势。付巧妹分享了她和团队在探寻万年来人类基因组记忆的科研之路。郑海荣结合在医学成像和脑机智能领域的研究经历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体系设计的战略路径,他指出面对世界科技格局剧变的新形势,科技创新战略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前沿、产业亟需为坐标。






会后,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天宇表示,本次培训会系列报告精彩纷呈,四个小时过去意犹未尽。这次培训让大家深刻意识到科研工作必须要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勇于探索前沿交叉领域,同时恪守科研诚信和治学初心,增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也为院系面向“十五五”规划学科布局、聚焦真问题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优秀范例,意义非凡。
医学院青年教师陈鑫表示,此次南京大学科研学术规划培训会,从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切入,强调重大科学问题凝练需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张雨东副部长的论述深刻地指出,国家战略如灯塔,指引资源投向关键领域,尤其为南大医学、天文、地学等优势学科明确了攻坚方向,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伟力。欧阳钟灿院士则以触目惊心的学术不端案例警示我们,科研诚信是科技大厦的根基,若底线失守,再宏大的战略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国家布局的前瞻牵引和学者对学术圣洁的赤诚守护是科技强国的双翼。唯以诚信熔铸创新灵魂,方能使中国科研真正承载民族品格,成为文明进步的源泉。
医学院青年教师赵越表示,南京大学科研学术规划培训会令人深受洗礼。欧阳钟灿院士、房建成院士以“国之大者”的胸怀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铸就精神丰碑,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担当,昭示科研价值在于服务国家人民;郑海荣院士、刘陈立研究员、付巧妹研究员展现了在高端医疗装备、合成生物学、古DNA等前沿攻坚的智慧与协同精神,凸显扎实根基、提炼重大问题和协同攻关的能力。作为南大科研工作者,深感须传承“大先生”精神血脉,汲取新一代锐意实践的智慧,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韧劲,练就过硬本领,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学“添砖加瓦”。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任鑫坤表示,今天的南大科研学术规划培训会令人深受启发。张雨东副部长解读国家科技战略,深化了对创新与国家需求关联的认识。欧阳钟灿院士强调科研诚信,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呼吁振聋发聩,彰显学者担当。房建成院士展示的极弱磁成像技术突破及医学应用,生动诠释了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价值。刘陈立研究员剖析合成生物学前沿与产业化,展现新兴学科前景。付巧妹研究员以古基因组学解码人类史,凸显交叉学科活力。郑海荣院士对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的思考及项目申请指导,为青年学者锚定方向、规划路径提供了关键战略参考。整场报告立足前沿、紧扣国需,激励青年学者坚守初心,勇担科技强国使命。
大会由郑海荣主持。本次大会在苏州校区设置分会场。学校相关学院负责人,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科研秘书、人事秘书、财务秘书等参加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