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名校名城双向奔赴!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3-09-24 点击次数: 作者:拍摄:佘治骏、吴胜、李佳昊等 来源:新华日报,南大新闻中心、苏州校区管委会、双创办、学校办公室等

    9月24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来自各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相聚太湖之滨、庄里山畔,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本次大会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标志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商务部原部长、南京大学校友陈德铭,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莹,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储永宏,省政府党组成员赵岩,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等出席大会。

    1CC5C

    谈哲敏主持大会开幕式。全体与会人员面向五星红旗行注目礼,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本次大会展示的国旗曾于200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后于2012年建校110周年之时由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护送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并保存。今年,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的新起点,这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国旗来到南大人的新家园,引领百廿南大开启新的征程。主题片《百廿南雍到姑苏》带领大家一同回顾了2019年以来名城名校的合作历程和初步成果。

    信长星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教育部一直以来给予江苏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南大全体师生员工致以诚挚问候。他说,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首先强调的都是科技创新,殷切期望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院大所多,苏州知名企业多,完全能够辐射带动各类创新要素畅流融汇,与全省其他城市一道,共同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形起势。信长星指出,纵观古今中外,每一座经济发达和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其闪亮的“大学名片”。名城因名校而群贤毕至、人杰地灵,名校因名城而滋育涵养、根深叶茂。南大是向世界一流加速奋进的百年名校,苏州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制造业名城、开放创新名城。希望南大和苏州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强化战略对接、校地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抢占发展新赛道;围绕培育高层次人才实现“双向奔赴”,高水平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群,培养更多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双向奔赴”,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催生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更加充分的转化应用;围绕践行人文经济学实现“双向奔赴”,建设既有时尚科技范、又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新校区,让科创与人文齐飞、传统与现代共美,为苏州增添新的人文景观。信长星希望广大师生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扑下身子做学问,瞄准前沿攀高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孙尧在讲话中对大会召开和南京大学办学发展迎来新开端表示祝贺。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既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南京大学深度融入、积极服务江苏发展提供了遵循。希望南大对标国际一流,以苏州校区为重要增长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研设施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发展不断优化学科布局,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19068

    谭铁牛在致辞中指出,从虎踞龙盘的金陵城到人间天堂的平江府,百廿南大深沉隽永的报国情怀、历久弥新的诚朴精神、矢志不渝的卓越追求始终不变。我们要让苏州校区成为发展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产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平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南京大学必将继续与苏州一道以奋发之姿共赴新的“赶考”之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BC1E

    曹路宝指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苏州校区必将开创苏州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内涵式发展新局面。苏州将一如既往服务好校区建设,希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立足“南大所长、苏州所需”,强化“新工科”特色优势,与苏州深化合作,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贡献力。

    19D4A

    谈哲敏指出,南京大学将充分利用苏州校区建设这一机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紧密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力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助力苏州的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更好地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落地,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南大-苏州”样板。

    195F7

    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的有效方式,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为苏州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创新转型,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有为的开放包容的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今后,苏州将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南京大学在苏州的科技创新,与南京大学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6CAB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我们来了!”作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主人翁,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学生代表们满怀对新校区生活的憧憬,发出“奋进有我,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165BF

    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嘉作为苏州校区教师代表发言。他表示,作为一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氢能储能、光电光热等碳中和前沿领域,服务国家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南大智慧和力量。

    15FB2

    主旨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主持。陈德铭,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苏州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爱勋为师生们带来精彩报告。

    陈德铭认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才,建设开放式大学有助于更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在苏州建设新校区,要注重用好各类资源,深化开放式办学,积极与海内外、产业界、知名高校及社会各界交流互鉴、合作创新,在开放前沿办好开放式大学校区。

    192E2

    徐南平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科技创新的技术竞争焦点、技术发展重点、技术研发重点,并表示,苏州实验室未来将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深度合作,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1581

    薛澜介绍了全球科创中心指数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将促进区域协同,促进南京苏州双城互补,同时在校、地、企齐心协力下,在良好创新生态浸润下,校区将发挥创新人才队伍、创新联盟的网络效应。

    FFFE

    高同庆表示,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量质齐升”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我国信息通信产业要担当新使命,筑牢数字经济基础、打造创新发展引擎、增强产业升级推动力,成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

    10915

    朱爱勋表示,面向未来,要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省之要,突出创新战略地位,全面实施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037A

    会上发布了《南京大学2023产业科技创新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同仁携手前行,共同增强科教报国的自觉性、使命感,在报国为民上全力履行“先锋队”责任;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支撑上全力彰显“动力源”担当;共同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在产业支撑上全力激发“助推器”效能;共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在人才支撑上全力发挥“强磁场”作用,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发展大趋势,助力江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当天,大会还组织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双碳与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六个方向的专题分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出席大会的还有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星臣、洪银兴、胡金波,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吕建,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郭广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方成、陈洪渊、郑有炓、都有为、祝世宁、崔向群、杨经绥、顾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任洪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丁帆、周晓虹,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同仁,企业、校友校董,在校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等。